
本文转自:内蒙古晨报
晨报融媒 王子豪
“心理课就像给孩子的‘心灵充电宝’,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会悦纳自己、应对情绪。”近日,记者采访到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新小学心理老师单淑艳,听她分享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,揭秘她为何能成为学生愿意倾诉的“知心人”。
课堂为核:
用体验式教学破解心理难题
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,单淑艳的心理课区别于传统学科的课本讲解,以“活动体验”为核心。情景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,比如“理解老师”主题课上,学生分饰师生模拟课堂沟通,在角色互换中学会换位思考,减少师生误解;针对内向孩子,她设计“我要大声说出来”专题课,特意给不爱举手的孩子上台机会,让他们介绍自己、分享喜好,帮其积累“我能行”的自信底气。
同时,她还主动破除认知误区——面对“上心理课就是有问题”的误解,她用“人人都有心理需求,‘心理感冒’像普通感冒一样正常”的比喻耐心解释,并通过缓解考前焦虑、初识职业规划等多元课程内容,让学生和家长明白,心理教育是覆盖成长全场景的“赋能课”,而非“问题专属课”。
家校携手:
凝聚合力筑牢心理防护网
“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是孩子心理健康的‘底色’,民主和谐的家会让孩子觉得‘背后有依靠’,这是任何教育都替代不了的。”单淑艳格外重视家庭的作用,而海新小学也搭建了多元家校合作机制:家长会专门安排一课时普及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知识,学校宣传平台定期开设心理专栏分享育儿技巧,家长遇困惑也会主动联系她沟通。曾有个孩子常莫名落泪,单淑燕多次沟通后发现根源是家庭教养偏差。单淑艳坚信:“家校同频才能给孩子全方位的心理守护。”
聚焦需求:
直击小学生心理核心痛点
在日常工作中,单淑艳精准抓住小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——情绪问题。不少孩子因长时间心情低落、烦躁找她倾诉,“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宣泄出口,把心里的‘小疙瘩’说出来。”她解释,这些情绪问题会直接影响学习注意力和人际交往,而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,就是帮孩子认识情绪、学会调节,让他们明白“有情绪不可怕,找到应对方法才重要”。
从课堂教学到家校协同,再到精准回应需求,单淑燕始终以耐心与爱心践行着“温暖同行者”的角色。她坦言,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不是“孤军奋战”,唯有老师、家庭、学校共同努力,才能守护好孩子们的“心灵花园”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