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居民投诉,花王路路口有人在摆烧烤摊,请网格员和特保到现场先行劝离,我们队员马上赶到。”这是近日发生在闵行区马桥镇的一个街面治理场景。
流动摊贩打游击般“你来我走”,跨门经营在“劝导和回潮”中反复拉锯……在城市治理中,街面环境与秩序始终是一道难题。针对这一顽疾,马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探索以“管执联动”,让“管理”与“执法”挽起手来,辅以疏堵结合的巧劲,努力找到那把真正破解难题的“钥匙”。
制度设计,破“两难”困局
众所周知,街面问题具有反复性、复杂性,单靠执法或管理难以根治。管理若缺乏执法保障,劝导就成了“耳边风”;执法若脱离前置管理,易变成 “马后炮”,难断源头。
基于此,马桥中队大胆尝试,以“管执联动”破局,希望开出一剂针对痛点的良药:“管”侧重预防引导,如宣传规范、提前劝导;“执”强化惩戒托底,如行政处罚、强制整改。管理与执法通过制度设计,实现协同配合、高效联动。
“你好,这里是市政通行道路,两侧不允许设摊,请你们收拾好东西立即离开。”池斌是一名资深的网格巡查员,靠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,他对于如何在管理上做好先行劝离工作有着自己的经验,“管理的要求和手势一定要统一,一碗水端平,否则更加管不好了”。
他介绍,对首次占道经营的摊贩,会先通过劝导、教育等管理手段引导整改,对拒不配合或反复违规的,再启动执法程序,这样既避免了“一刀切”式执法引发矛盾,也降低了执法工作成本。
多方合力,再造处置流程
眼下,马桥镇以40名专职网格巡查员为主体,结合党建引领“多格合一”,由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,探索建立了“1+2+X”街面人员管理机制(即1个专职网格巡查员、2个特保机动队员、X个执法人员)和“双闭环”管理模式。
首先,构建全过程闭环处置。平时,由中队指导网格员开展日常巡查,明确网格员夜间巡查时间(夜间17:00-21:00)、巡查路线(综合网格范围全覆盖,重点以投诉量集中、易返潮点位为主),指导网格员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劝导。
对拒不整改的违规行为,网格员及时移交特保协同处置或上报中队予以行政处罚,形成“劝导-警示-执法”的递进式管理,实现“网格化管理+执法支撑”全链条治理。
同时,实行全时段信息共享。管理端与执法端实时联动,组建中队、特保、网格员三方力量工作微信群,明确对于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各方力量需及时在平台或工作群中沟通,确保执法精准、管理靶向。
另外,进行全方位机制配套。为了优化考核内容,由中队牵头制定网格员每月市容巡查考核内容,提高网格员自发自处分值,强化特保区域管理,回潮问题扣分翻倍;开展定期培训,由中队挑选业务骨干,对网格员开展专业能力培训,组织提升调处能力,降低执法难度和执法成本。
全对象疏堵结合,更是不容忽视。为了兼顾民生需求,该镇今年经过深入调研,设立果蔬临时疏导点2个,有效解决了富岩路、荷巷桥路的“马路菜场”问题;设立夜市临时疏导点5个,利用菜场、商圈等场所疏导设摊,通过专人管理平衡“烟火气”和秩序。
“我们中队探索‘管执联动’的目的,就是为了打通两者之间的信息壁垒,形成一股合力。对流动设摊的管理和执法要求都非常高,部门之间的信息必须保持畅通。”马桥综合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同时,我们也要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和‘烟火气’的角度来综合考虑问题,疏堵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精细化程度和老百姓的幸福感。”
管执联动,筑起“平安墙”
今年以来,马桥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推进“管执联动”,加大街面巡查力度,固守乱设摊“易返潮”点位,并通过月例会提升网格员、特保、中队队员三方协作效率,取得了喜人成绩。
据统计,今年1-7月,该镇12345街面管理相关投诉同比减少31%。综合行政执法队以投诉为导向,优化网格员巡查路线,特保固守点位,力争未诉先处。
如此,网格自发自处比例大幅提升。7月,网格员发现乱象165处,自发处置120处,联系特保协同处置38处,上报综合行政执法队7处,“双闭环”管理成效显著。
这也有利于进一步筑牢应急处突托底保障线。网格员和特保作为“瞭望哨”,今年6-7月防台防汛期间协助排查店招店牌5次,发现隐患招牌2处、乱堆物3处,实时推送信息助力精准执法,从而督促商户立即整改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